cover_image

推进工业和信息化行业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迈上新台阶

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
2022年03月29日 10:32

推进工业和信息化行业知识产权

保护与运用迈上新台阶


毕开春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一级巡视员

“十三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行业知识产权推进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以下简称“十四五”知识产权规划),对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作出了系统谋划和战略布局。面对新的国际形势和国内高质量发展要求,要以“十四五”知识产权规划为行动指南,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推进行业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工作。


“十三五”时期取得的成效

(一)行业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能力显著增强

2019年,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为1.25件,较“十三五”原定目标高出78.6%,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显著增强。根据企业提供的知识产权数据,2019年,知识产权运用试点企业实现知识产权转让许可收入达124.4亿元,质押融资和作价投资额分别达到42.2亿元和8.4亿元,知识产权运用手段更加多样。

(二)重点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明显提升

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我国重点行业海外知识产权风险应对能力不断提升。2019年以来,在钢铁、动力电池、LED等行业,我国企业在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的组织协调下,成功应对多起海外知识产权诉讼案件。积极开展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专项治理“剑网”行动等,净化网络版权环境,优化知识产权保护关键环节,2018年、2019年国内较大品牌计算机的正版操作系统预装率达到100%。

(三)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建设持续深入推进

“十三五”期间,深入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和《制造业知识产权行动计划(2018—2020年)》,在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试点培育工作中共培育189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2813家知识产权运用试点企业,极大地推动了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能力的提升,激发了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活力,大幅度提升了工业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和风险防控能力,持续推进了制造业重点领域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建设。


“十四五”时期的发展形势

“十四五”期间,在复杂的国际环境大背景下,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行业知识产权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一是产业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亟需加大高质量知识产权供给,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制约,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和质量提升。二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日益呈现融合发展趋势,产业协同创新逐渐成为主流,产业数字化转型对知识产权跨行业的协同运用和保护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三是企业知识产权意识与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还不足。

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四五”知识产权规划,有序推进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知识产权工作实施,应坚持创新引领、市场导向、同等保护、统筹协调的原则,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向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体系现代化需求布局高质量知识产权,强化制造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以提升制造业竞争力为主攻方向,围绕制造业重点领域短板和弱项深化知识产权协同运用,强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和风险应对,助力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对制造强国建设和网络强国建设的支撑作用。


“十四五”时期的重点任务

“十四五”知识产权规划以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加强保护、促进创新为核心,推动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环境,提升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成效,构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推进知识产权国际合作。围绕上述要求,要大力推动落实以下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加强重点领域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与布局

一是建立重点领域高价值专利培育和储备机制,在制造业重点领域,引导企业布局形成一批技术创新性突出、保护范围合理稳定、市场发展前景好、竞争力强的高价值专利。

二是支撑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在产业基础领域开展知识产权布局研究,推动组建产业知识产权联盟,构筑和运营专利池。深入开展专利“微导航”工作,组织专业力量帮助重点领域企业完善关键环节的技术路线设计和规划,提升布局精准度,引导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三是推动建立适应创新发展需求的知识产权审查管理体系,探索国家知识产权局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协作机制,加强审查与产业发展的政策协同和业务联动,服务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助力布局高质量知识产权。

(二)强化重点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一是发挥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的自律作用,建立纠纷协调机制,引导建立行业知识产权诚信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白名单制度,推动建立行业商业秘密保护规范。研究跨行业融合背景下的知识产权问题,推动完善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与运用制度,营造公平有序的创新创业和营商环境。

二是参与完善知识产权对外转让审查制度。强化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和风险防控能力,加强重点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状况跟踪监测,发布重点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报告,建立和完善行业知识产权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引导知识产权专业机构开展数字经济等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三是持续深入推进工业和信息化行业知识产权协同运用,健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建立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运营机构,促进科技成果在行业、地方转移转化,提高知识产权产业化运用水平。发挥重点领域知识产权联盟协调作用,推动建立依法依规的联盟内部知识产权交叉许可和共享机制。

四是依托制造业集聚区培育发展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集聚区,提升重点领域制造业集聚区知识产权管理效率和水平。推动专业知识产权服务与区域产业融合发展,引导知识产权服务对接重点产业、重大项目,支持知识产权专业机构提供专业化、全链条、一站式的知识产权服务。

(三)持续推动中小企业提升知识产权能力

一是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集聚区、产业集群所在地推动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政策,促进知识产权转化,支持一批中小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证券化、信托、保险等新型知识产权服务业务。协助企业制定知识产权战略及管理制度,加强立项、研究开发、采购、生产、销售和售后等各环节的知识产权管理。

二是持续推进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试点工作,完善申报系统、及时更新数据。通过制造业知识产权大课堂等品牌活动,组织专业机构面向企业开展培训。推动中小企业与知识产权服务平台、行业专家等社会资源对接,完善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咨询服务体系。引导行业骨干企业加强内部专利、著作权、商标和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的统筹管理。

三是在重点领域、产业集聚区开展专利导航,解决知识产权规划布局、风险分析、纠纷应对等企业关切的问题。引导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实施专利导航国家标准,突出专利导航服务、评价、培训、组织实施的标准化引领。

(四)深化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国际知识产权合作

一是加强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国际组织合作,支持行业开展国际知识产权合作,加强跨行业融合背景下的知识产权运用策略研究,引导企业参与国际知识产权规则制定。

二是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RCEP成员等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知识产权合作活动,推动建设工业和信息化行业知识产权国际交流合作平台,营造促进知识产权创造、保护与运用的国际发展环境。

来源·《“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辅导读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