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会资讯

  按:今年4月26日第11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到来前夕,人民日报社记者蒋建科专程来到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对研究会秘书长张云才作了专访。现将专访内容整理印发,供参阅。

知识产权:我们任重而道远

——人民日报社记者蒋建科访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秘书长张云才

  改革开放催生了中国知识产权制度。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用30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100年的历程,不仅建立起符合国际规则、比较适应中国国情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而且实行司法保护与行政执法保护“两条途径、并行运作”的机制,我国在知识产权领域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秘书长张云才说,从总体上看,我国市场主体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逐步提高。同时,随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我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国际交往日益增多,国际影响力逐渐增强。但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我国知识产权工作起步晚,缺乏经验,还存在许多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之处。其中,最突出的是我国知识产权创新能力不足。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衡量国家创新能力的指标,就是每万人发明专利的拥有量。因为专利是知识产权的核心部分,这也是判断国家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依据。我国“十一五”末期,发明专利万人拥有量是1.7件,而发达国家的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可达二三十件。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已提出到2015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要提高到3.3件。预计到“十二五”末,我国发明专利可以达到75万件左右。

  张云才认为,我国知识产权面临以下挑战。首先,要提高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在西方发达国家,技术创新的主体一般都是企业。我国在原有体制下技术创新的主体主要是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产业化的主体才是企业。

  到去年为止,我国企业的专利申请量已占据了51%,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这个数据与我国拥有企业的规模相比,是远远不够的。国资委调查显示,在我国规模以上的企业中,从事研发活动的不足25%,这就意味着75%的企业没有研发活动。目前我国的发明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100多家企业,我国有上百万家企业,大型国有企业1万多家,但是平均申请量不足1件。

  为什么一些大企业不愿意搞发明创造?张云才认为,主要是体制原因,因为国有企业感受不到市场竞争的压力,没有压力就没有创新动力。所以应该加大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力度。在2010年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排行榜中排名前十名的华为、比亚迪、腾讯等等大多都是民企。只有当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更加重视发明创造,竞争力才能提高。

  其次,应该加大研发投入。张云才说,国家统计局在2008发布的国家研发经费占GDP总值的1.5%。2009年国家发改委统计,国家的研发经费已经达到GDP总值的1.7%,2009年总计投入的研发经费为5802.1亿元,同比增长25%。我国的研发投入已经居大国前列,但与发达国家2.2%的比例还有很大距离。应该通过经济杠杆、政策导向,引导企业不断加大发明经费投入,逐步使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
再次,要营造创新的政策环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发布之后,国家为此配发了相关的创新政策。其中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中规定,企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人员占职工总数不低于10%,对研发费用投入比例也作出了规定。实践证明, 国家从政策上引导企业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是根本之举。

  关于要重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张云才说,要重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简称二次创新。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消化创新并不矛盾。在二次创新方面,重视消化吸收再创新也是很多国家的经验,像韩国三星,在上个世纪80年代,是靠购买50件美国的电子管专利技术起家的。

  再譬如山寨手机的鼻祖台湾的联发科,主要是开发芯片的。联发科如今已拥有2500件专利,目前,还有7000多件正在申请当中。8年之内,其研发量是创业时的100倍。其中9成以上的专利是买的,投资上亿美元。虽然对山寨手机争议至今不断,但是目前联发科没有发生一件专利诉讼。

  张云才表示,我们要善于借鉴吸收国外的技术。华为的决策者说过,“没有那一家厂商能够独自占据所有的核心技术专利而把其他人挡在门外”。华为在2008年付出的专利许可费是两亿多美元,但是当年就换回了200多亿美元的合同销售额,同比增长42%,净利润11.5亿美元。

  张云才强调,目前我国面临着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严重脱节的问题。花了很多钱引进,但是不注重吸收,形成了“引进—落伍—再引进—再落伍”的恶性循环。应该大力提倡二次创新,主要是在消化吸收投资方面,国家还应该加大政策支持。像日本和韩国,往往花1元钱引进,花10元消化吸收,我们的情况正好相反,宁肯花10元引进,却只肯花1元消化吸收。消化吸收投入不足,往往导致只有引进,而没有自己的创新。

  也有人做过统计,我们国家的创新成果60%都是二次创新,原始创新的东西很少了。现在科学发展不再是二三百年前依靠某个天才人物的灵光一闪而创造出新的发明,多是依靠前人,在前人基础上二次创新出来的。我国创新比较好的例子就是高铁,这是我国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公认比较成功的案例。我们刚开始确实在学习日本和德国的技术,但是我们高铁的速度提高了,超越了他们,这就是技术上的创新。我国高铁目前有近千件发明专利,但是没有一件诉讼。

  另外,我们不仅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也引进了国外的知识产权制度。但是我们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建立起符合自身情况的知识产权制度。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世界五大知识产权局行列:即美日欧韩和中国。

  关于知识产权的运用。张云才指出,我国目前在知识产权运用方面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知识产权转化率不高。

  运用是创造的目的,是知识产权最重要的最有活力的部分。美国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曾遇到科研成果转化难的问题。但是,美国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美国国会于1980年12月通过了著名的“拜杜法案”,为美国的大学经营知识产权提供了直接的法律依据和政策激励,对美国大学知识产权运用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另外,就是建立起硅谷科技园区,给许多创业者提供了平台和机会。其次是日本对大学知识产权的创造也非常重视。为了促进日本的大学更多地创造知识产权财富,日本政府有计划地增加大学科研经费补助金,并为大学提供专利申请费和维持费,以确保大学的科研成果能获得知识产权。

  相比之下,目前我国大学的专利流失现象比较严重。专利转化率不高。为此张云才建议:一要加强专利展示交易中心建设,让更多的专利为人所知,并且让人们知道去哪里获取这样的技术,建立技术转让交易平台;二要加大专利质押融资力度,以解决资金不足问题;三要深入开展专利产业转化试点基地建设。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张云才认为,我国政府对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所动用的政府资源和社会力量都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无可比拟的。与此同时,我国保护知识产权遇到的挑战也是巨大的。为此要加强执法建设,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同时,提高知识产权的执法水平,我国在东中西三个地区的知识产权执法力度上不均衡。发达地区的执法力度要高于欠发达地区。此外,还要加强执法与司法保护相协调,也可以采用“仲裁”等多种方法解决产权纠纷。

  张云才认为,最根本的是要提高公众依法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日本国民知道和了解知识产权用了100年的时间,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才走过了30年的历程,因此要提高全民知识产权意识,恐怕也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江苏省知识产权战略提出要在5年之内让本省50%的人知道什么是知识产权,全国大约需要20-30年。要给中国点时间,中国会做得更好。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时代,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知识产权在知识经济中构成了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财富资源,企业之间、国家之间未来的竞争将主要是知识产权的竞争。
 
  当代主要国家发展的实践表明:国家的核心竞争能力日益体现为对智力资源和智力成果的培育、配置和调控能力,尤其体现为对知识产权的拥有和运用能力。许多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积极促进本国的知识与科技的创新和运用,加快培育知识产权优势,极力谋求本国的知识产权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有力的保护,以提高本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张云才认为,我国已进入必须依靠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培育知识产权优势,来推动国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阶段。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体制机制,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要大力发展创新文化,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勇于创新、勇于竞争的精神,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尊重知识产权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要积极开发一大批有重大带动作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产品、重大装备、现代服务和重要标准,在若干重要领域拥有一大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大幅度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