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国家知识产权局党组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2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总的看,我国知识产权事业不断发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发展之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知识产权法规制度体系和保护体系不断健全、保护力度不断加强,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意识明显提升,对激励创新、打造品牌、规范市场秩序、扩大对外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重要指示论述深刻阐述了党领导新中国知识产权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新局面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一、新中国成立后知识产权工作的初步探索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古代四大发明就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无数伟大创造的典范。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知识产权制度并未诞生在中国。直到新中国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中华民族自立自强、实现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成为我国各项事业的伟大起点,知识产权事业就是其中之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着眼恢复国民经济和开展工业建设的实际需要,探索施行了发明权和专利权并行的“双轨制”。1950年,国家颁布《保障发明权与专利权暂行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涉及专利制度的法律规范,其中规定发明人可以在发明权和专利权中选择其一:发明权归公有,国家给予发明人适当荣誉和物质奖励,国内任何单位个人都可免费使用;专利权归私有,享有一定期限的独占实施权。到1956年,两种申请共有407项,其中有获得新中国第一号发明证书的“侯式碱法”。1963年,国务院颁布《发明奖励条例》《技术改进条例》,支持广大人民群众加入到技术改进的工作中来,持续调动发明创造积极性。其后几年间,有297项发明奖励获得批准,其中就包括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重大科技成果。

与之同步的,为促进商品经济发展,1950年,国家颁布《商标注册暂行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涉及商标保护的法律规范,也是新中国最早的经济立法之一,规定了商标专用权的保护原则,实行了全国统一的注册商标制度,保证了商标工作的顺利开展,并有2万余件商标获得注册。1963年,国务院颁布《商标管理条例》,通过行政措施加强商标管理,又有3万余件商标获得注册。

此后的一段时期,党带领人民持续艰辛探索,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包括1970年4月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1972年成功提取出新型抗疟药青蒿素,1973年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同时,对外贸易中的商标注册工作也一直在进行。特别是1973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中国派代表团以观察员身份列席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会议,其间调研了各国知识产权工作情况,回国后提出在我国建立专利制度的建议。

新中国成立后知识产权工作的初步探索,体现了党中央重视科学技术、谋求经济发展的务实策略和主动求变的开拓精神。这段时期积累的经验,为改革开放后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改革开放后知识产权工作走上正规化轨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伴随着改革开放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产物,也为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破除思想障碍,正式建立知识产权制度

为了更好地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加快自身经济发展,党中央从大局出发,决定建立知识产权制度。1979年通过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允许以工业产权进行投资;同年,中美签署《中美科技合作协定》《中美贸易协定》,对专利、商标、版权等的保护都作出规定。在当时形势下,建立国际通行的知识产权制度已经迫在眉睫。但即便如此,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仍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商标法制定时的主要争论之一,是遵循旧例要求企业强制注册,还是允许企业自愿注册,当时的全国人大法制部门采纳国际通行做法,最终确定了商标“自愿注册”原则,体现了对市场主体自主选择权的尊重,1982年通过的商标法成为改革开放后知识产权领域第一部法律。专利法的制定则陷入了“姓资姓社”“归公归私”的争论。对此,党中央高瞻远瞩,邓小平同志作出“专利法以早通过为好”的果断决策,为我国专利制度的建立扫除了障碍。1985年4月1日专利法实施第一天,就收到了国内外专利申请3455件,被时任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鲍格胥誉为“世界专利史上的新纪录”。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立的历程充分说明,没有改革开放和解放思想,就不可能有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全面建立,更不可能有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今天。正是富于改革创新、善于兼收并蓄的中华民族将这一人类文明成果借鉴移植过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进行了有机结合,让知识产权制度显示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积极对接国际,知识产权制度日趋完善

中国知识产权制度建立伊始,就充分借鉴和参考国外的成功经验,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国外知识产权机构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保持密切联系。特别是1980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之后又相继加入专利、商标、版权等领域主要知识产权国际公约。1990年著作权法通过,标志着我国形成了专利、商标、著作权三大知识产权单行法构成的法律制度体系。随后,中国根据中美签署的保护知识产权谅解备忘录,对专利法、商标法等进行了修订。2000年前后,中国为满足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又对相关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进行了修订完善,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等法规。通过努力,中国建立起门类较为齐全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成功实现了知识产权制度从引进来到适应国情、植根本土的重要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有力支撑。更为关键的是,在学习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我们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国策,努力构建既符合国际惯例又适应我国国情的知识产权制度,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三)着眼发展全局,知识产权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

进入新世纪,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支撑。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2006年,胡锦涛同志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提出要“抓紧制定并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2008年,国务院正式发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明确提出“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方针和“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战略目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对于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知识产权事业发展进入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把知识产权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知识产权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一系列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知识产权事业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方向性、原则性、根本性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揭示了知识产权发展的客观规律、丰富内涵和重要作用,赋予了知识产权新的时代内涵,为新时代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引领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一)党中央加强对知识产权工作的战略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知识产权重大问题,审议通过《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关于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等重要文件,出台了《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等系列决策部署。同时,建立国务院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推进使用正版软件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和全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领导小组。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组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重新组建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现专利、商标、原产地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的集中统一管理,改革版权管理机制,大大提高了知识产权的管理效能。同时,在北京、上海、广州、海南成立知识产权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挂牌成立知识产权法庭,构建了知识产权专业化审判体系。

(二)知识产权激励创新促进开放作用凸显

知识产权保护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完成新一轮修订,行政和司法保护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知识产权运用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知识产权权益分配机制改革不断深化,运营体系不断健全,专利密集型产业培育壮大,高校、科研院所及重大项目知识产权管理不断加强,创新效率和成果转化效益持续提升,加快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参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框架下的多边事务,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设立运行,首个在中国签署并以中国城市命名的知识产权国际条约《视听表演北京条约》正式生效,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成功签署,“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扎实推进,有效服务改革开放大局。

(三)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快速提升

核心专利、知名商标、精品版权、优质地理标志产品等持续增加。截至2020年底,国内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8件,有效商标注册量达到3017.3万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两年位居全球第一,马德里国际商标申请量稳居全球第三。知识产权效益大幅提升。统计显示,2019年,全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达到11.5万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1.6%;全国版权产业增加值达到7.3万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7.39%。2020年,世界领先的5000个品牌中,中国占到408个,总价值达1.6万亿美元。全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总额达2180亿元,同比增长43.9%。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企业直接产值总计6398亿元,有力支撑了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总额463.1亿美元,其中出口额86.8亿美元,同比增长31.5%。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由2012年的63.69分提高到2020年的80.05分。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的排名由2013年的第35位提升至2021年的第12位,位居中等收入经济体之首,是世界上进步最快的国家之一。

四、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发展之路的深刻启示

党领导新中国知识产权事业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道路,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收获了深刻的启示。

(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推动知识产权事业改革发展的首要原则和根本保证。新中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历程充分表明,知识产权事业快速发展的根本在于党中央的全面领导和亲切关怀。正是有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断决策,知识产权制度才能顺利建立;正是有党中央坚定不移、持续推进,知识产权工作才能稳健前行;正是有党中央擘画引领、战略布局,知识产权事业才能不断开拓创新。新时代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必须始终坚持并不断加强党对知识产权事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和体现到知识产权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确保知识产权始终沿着正确方向阔步前进。

(二)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从服务国家大局

知识产权工作是党的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着眼大势、服务大局是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使命,也是知识产权事业稳步发展的重要依托。围绕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积极发挥知识产权制度供给和技术供给双重作用,做好创新与市场之间的桥梁纽带;围绕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努力推动知识产权工作向高质量创造、高效益运用、高标准保护、高水平治理的方向转变;围绕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我们积极推进专利技术强农、商标品牌富农、地理标志兴农;围绕支撑高水平对外开放,我们加强知识产权国际交流合作,扩大与各国的知识产权利益汇合点。新中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历程充分表明,知识产权事业始终孕育于、植根于、得益于、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只有树牢大局意识、运用系统思维,才能找准知识产权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角色定位,找准知识产权工作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力重点,不断开拓知识产权工作新境界。新时代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必须不断深化对知识产权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把握发展的趋势和潮流,胸怀“两个大局”,对知识产权事业进行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的思考谋划,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对内激励创新、对外促进开放的重要作用,努力实现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与国家现代化进程同频共振。

(三)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充分释放改革红利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日新月异、加速发展。知识产权制度作为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必须因需而设、因时而变、因势而行,及时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着力解决工作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通过深化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推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历史性重构,实现知识产权管理从多头分散向更高效能转变,大幅提升知识产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通过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构建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提高知识产权审查质量和审查效率,更好服务创新创业;通过深化知识产权权益分配改革,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知识产权价值实现。新中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历程充分表明,改革创新为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突破了前行的障碍,提供了不竭的动力,释放了巨大的活力。新时代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不断用改革的办法破解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难题,不断用创新的理念引领知识产权事业破浪前行。

(四)始终坚持中国特色,有效发挥制度优势

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和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我们立足国情、植根本土,将源自西方的现代知识产权制度中国化,使之具有中国特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撑。我们在组织动员方面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突出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结合,加强部门协同,调动各方力量,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形成知识产权工作合力;在产权分配方面遵循社会主义原则,既有效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实现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又有力促进知识的传播利用,让创新成果更好造福人民;在工作推进方面坚持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以有为政府促进有效市场,增强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内生动力和内在活力。新中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历程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发展之路,是指引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建立发展、充满生机,大踏步赶上时代、有力支撑国家发展的正确道路。新时代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必须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努力将制度优势化为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优势,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五)始终坚持开放合作,努力实现共同发展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知识产权制度是一种国际通行规则,做好知识产权工作离不开对国外经验的吸收借鉴,离不开与世界秩序的深度融合。我们在制度初创时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知识产权经验,实现了与世界的快速接轨;在变革大潮中深度融入国际规则体系,实现了对经济贸易的有力推动;在新时代深度参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为我国企业“走出去”营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新中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历程充分表明,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使我国从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学习者、遵循者向参与者、引领者转变,为知识产权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也为促进全球创新和经济繁荣作出了贡献。新时代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必须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开放包容、平衡普惠的原则,坚持多边主义立场,深度参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的知识产权全球治理,推动完善知识产权及相关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国际规则和标准,推动全球知识产权治理体制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六)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知识产权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我们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汲取精神伟力,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引推动知识产权工作;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断增强做好知识产权工作的历史使命感、政治责任感、时代紧迫感,持续提升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始终站稳人民立场,走好群众路线,持续改进作风,促进实现共同富裕;坚持正风肃纪,保持对各种腐败行为和侵害群众利益行为的高压态势,坚决反对和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倡导务实作风,做到勤政廉政。新中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历程充分表明,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机关党的建设,是知识产权工作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坚强保证。新时代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必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着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和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全面提升机关党建质量,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和推动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

五、奋力开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新局面

2020年11月30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举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从国家战略高度和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求出发,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促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顶层设计,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法治化水平,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知识产权领域国际合作和竞争,维护知识产权领域国家安全。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作出了面向未来15年发展的知识产权重大顶层设计,绘就了新时代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宏伟蓝图。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上来,奋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识产权强国。

(一)坚持思想引领,把握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总要求

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指示论述作为新时代做好知识产权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最重要的内容和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最大的激励,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更大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努力建设制度完善、保护严格、运行高效、服务便捷、文化自觉、开放共赢的知识产权强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二)坚持全局视野,勇担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新使命

要从国家战略高度和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求出发,系统落实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战略部署,解决好知识产权领域全局性、制度性、根本性问题,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要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出发,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构建更加健全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不断提升知识产权治理能力和水平。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出发,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以专利为支撑的创新型经济、以商标为支撑的品牌经济、以地理标志为支撑的特色经济和以版权为支撑的文化产业,开发更多植物新品种,打好种业翻身仗,塑造我国未来发展新优势。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求出发,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促进产业链和供应链畅通稳定。统筹推进知识产权领域国际合作和竞争,支撑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三)坚持目标导向,实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新蓝图

要按照党的十九大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部署以及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和“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做到“两张卷子一起答”,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从2021年到2025年,力争经过5年的努力,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使知识产权保护更加严格,社会满意度达到并保持较高水平,关键领域核心专利布局实现重点突破,品牌竞争力大幅提升,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等指标达到预期目标。从2025年到2035年,再奋斗10年,使我国知识产权综合竞争力跻身世界前列,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识产权强国基本建成。

(四)坚持真抓实干,落实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新部署

要坚持法治保障、严格保护,改革驱动、质量引领,聚焦重点、统筹协调,科学治理、合作共赢的工作原则,全面推进落实重点任务,建设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支撑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激励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市场运行机制,建设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人文社会环境,深度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要加强组织领导、条件保障、考核评估,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开启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新征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