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下称《纲要》)要求,到2035年,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识产权强国基本建成。在这个过程中,建设与之相匹配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人文社会环境尤为重要。为此,《纲要》将“建设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人文社会环境”列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六大重点任务之一。

从多项发展指标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人文社会环境的变化。中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的排名,从2017年的第22位提升至2021年的第12位,稳居中等收入经济体之首,是世界上进步最快的国家之一。自2013年4月起,我国每年发布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调查结果。其中显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由2017年的76.69分,提高到2021年的80.61分,人文社会环境进步明显。《纲要》提出的“到2025年,知识产权保护更加严格,社会满意度达到并保持较高水平;到2035年,全社会知识产权文化自觉基本形成”发展目标,将通过上述两项发展指标进一步衡量。

《纲要》的四项工作原则中都体现着建设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人文社会环境导向。其中,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权利人合法权益;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坚持战略引领、统筹规划,推动知识产权与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深度融合发展;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构建开放包容、平衡普惠的知识产权国际规则,让创新创造更多惠及各国人民等内容都与之有密切联系。

《纲要》要求,塑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公平竞争的知识产权文化理念。这与2008年发布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相比,进一步丰富、完善了知识产权文化的内涵,并把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和知识产权文化建设提升为到了知识产权人文社会环境建设层面。

就培养公民自觉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行为习惯,《纲要》强调了要教育、实践和制度三管齐下。对于《纲要》提出的“厚植公平竞争的文化氛围,培养新时代知识产权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综合通过素质教育、人才培育、干部培训、规范约束、制度和法律保障等工作,深耕细作,潜移默化地使知识产权文化深入人心。

《纲要》提出全新理念:构建内容新颖、形式多样、融合发展的知识产权文化传播矩阵。“打造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知识产权文化传播平台,拓展社交媒体、短视频、客户端等新媒体渠道”是其中的重点。应当运用全媒体传播格局,使知识产权文化传播轨道前移;强化权利人、消费者、服务者、管理者、执法者的互动体验,为知识产权人文社会环境提升插上科技翅膀;主动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等环节提供“四全媒体”传播服务,有效提升知识产权文化传播力、影响力。

从发明人、服务者、执法者等知识产权人,到华为、大疆等一批创新型企业,我国涌现出了大量知识产权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我们亟待挖掘内容、开发渠道,覆盖全媒体,树立新品牌。应运用知识产权文化传播矩阵,讲好中国知识产权故事,展示文明大国、负责任大国形象。

在营造更加开放、更加积极、更有活力的知识产权人才发展环境方面,人才培养、评价、激励、流动、配置的制度和机制是鼓励吸引优质人才资源进入知识产权领域的指挥棒。《纲要》要求,完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评价激励、流动配置机制。在知识产权学科建设方面,鼓励设立知识产权一级学科是一大突破。设立知识产权一级学科,将有助于高校院所整合优质教学、科研资源,授予知识产权博士、硕士学位,培养造就大批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

同时,知识产权工作涉及法律法规、科技、经贸、文化等多个方面,需要更加专业的人才队伍。《纲要》明确,加强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公职律师队伍建设。这将进一步提高我国知识产权执法效能和服务水平,满足各类法人和社会公众对法律服务的多层次需求。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和国际合作的逐渐深入,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步伐不断加快,应将《纲要》提出的“做好涉外知识产权律师培养和培训工作,加强知识产权国际化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总之,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应做好《纲要》落实工作,以知识产权工作为抓手,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郭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