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1月5日,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以下简称研究会)成功举办了2023年第一期学术沙龙活动。活动以“新技术对外观设计及商标立法影响”为主题,邀请了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外观设计审查部、商标局、阿里巴巴集团、腾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多名专家就“NFT(非同质化通证)等新技术对现有外观设计、商标制度产生的冲击”以及“现有知识产权制度需要做出的适应性改变”等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与会专家认为,NFT、区块链等技术在改变现有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对知识产权制度保护客体的适格性、地域性以及审查方式和规则等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到物理现实空间映射到虚拟空间、虚拟空间自身创作的特殊性,以及相关产业发展的独特价值属性和相关利益主体的诉求,加强相关制度分析研究和优化调整,为保护数字经济时代创新主体的权益提供支撑。

主要观点如下:

专利局外观设计审查部瞿怡处长表示,新技术既拓展了“设计”的概念和内涵,也拓展了设计主体的范围,在为设计产业带来改变的同时,也对外观设计的保护客体、提交方式、分类体系等形成挑战。外观设计制度的进一步优化,需要重点考虑非实体物产品的适格性、提交方式变化对保护范围和权利认定的影响、虚拟产品的分类表等问题。

商标局张旭调研员表示虚拟商品和虚拟服务上的商标申请是否有必要放开是新技术给商标法律制度带来的首要挑战。目前已有部分国家做出了探索性尝试。我国是否需要做出适应性调整,应充分考虑商标相关产业发展特性、相关利益主体诉求、相关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审查审理个案实践的具体情况。

阿里巴巴集团设计事业部杨昌源认为,电商场景下元宇宙相关技术的应用形式主要有数字化转译和虚拟创造两种。前者是现实实体对虚拟的映射;后者是在虚拟空间中的独立创作。两种形式带来了不同的法律问题,需要分别论证。数字化转译场景下的核心问题是对客观实体的数字化转译能否能获得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相关权利范围的确定。虚拟创造场景下的核心问题是完全存在于虚拟空间中的创作能否获得知识产权的保护。

腾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王为认为,数字设计领域出现的由人工智能(AI)生成的设计给外观设计制度的客体适格性和外观设计审查审理工作都带来了相应的挑战。在后续的外观设计制度完善过程中,应当重点对这两个问题予以考虑。

本期学术沙龙活动是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的指导下开展的一次专题研讨。学术沙龙活动的举办,旨在充分发挥研究会桥梁纽带作用,汇聚更多知识产权领域专家学者、实务工作者参与知识产权领域重大决策建议的理论和实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