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会资讯

  7月7日,“国际知识产权环境论坛”结束后,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记者就举办这次论坛的目的和意义等热点问题采访了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秘书长张云才,采访内容如下:

  中央电视台记者:举办“国际知识产权环境论坛”的背景是什么?

  张云才:近年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起诉中国企业在美侵犯其知识产权的案件有增无减,每年大约30多件,所涉侵权产品中,约有40%是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但是,中国企业到美国应诉的比率只有10%左右,主要原因一是不熟悉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包括美国的知识产权法律规则;二是缺乏善于打国际官司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三是诉讼费用高昂,“337”案件诉讼费一般起步价在300万美元左右。所以许多企业在收到ITC起诉的通知后,即便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也只有忍气吞声退缩回来,白白丧失掉国际市场。

  举办这次论坛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企业搭建一个学习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和国际规则的平台,更好地帮助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中央电视台记者:中国政府采取哪些措施帮助中国企业?

  张云才:第一,举办国际知识产权论坛 ,帮助中国企业提高海外维护知识产权的意识,鼓励企业要勇于面对所谓的“337”调查,要敢于应诉;同时,要让企业明白什么是“337”条款,因为,有时候中国企业并没有违反“337”条款,美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策略,把与其有竞争的产品都扣上违反“337”条款的帽子,不只是对中国大陆,对中国台湾地区、日本、欧盟等都是如此。

  第二,中国政府为了帮助企业,已经在全国建立了61家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并开通了“12330”维权热线电话。企业如果遇到困难,可以随时打电话咨询和寻求帮助。

  第三,国家知识产权局还建立了十大产业专利信息平台,企业在产品出口前,可以通过这一平台查询、检索产品在出口国有无知识产权保护,若已有外国公司在该国申请了知识产权保护,自己的产品再出口到该国,就要承担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风险,就要慎重考虑是否出口的问题;如果没有这种情况,那么企业也要先申请专利,再将产品出口到该国,以防止他人侵犯我们的知识产权。

  第四,为了帮助中小企业到海外申请专利,去年,国家财政部实施了《资助向国外申请专利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共拨款5000多万人民币,作为对中小企业申请专利的补助,今年财政部又准备拿出1亿人民币,以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中国政府为外商在华投资都做了哪些事情?

  张云才:中国政府非常欢迎外商在华投资。国务院原来分管知识产权工作的吴仪副总理每年都在厦门出席外商投资贸易洽谈会,将中国政府保护知识产权的立场、政策、法律等告知外商。今年,我们又在重庆召开了外商投资企业保护知识产权座谈会。中国政府所做的努力和外商在华投资环境的明显改善有目共睹。一是法律环境更加完善。去年《专利法》完成了第三次修改,今年《著作权法》也完成了第二次修改,现在《商标法》也在第三次修改中。系列知识产权法律的修改,既是为了与国际接轨,也是为了进一步改善我国的法律环境;二是司法、执法环境大为改善。在司法和执法中,我们加大了对侵权行为的惩治力度,国家知识产权局与公安部配合,每年都在全国深入开展“雷雨”、“天网”知识产权执法专项行动,不断改善投资和创新环境,进一步增强社会各界以及外商对知识产权制度的信心。我们反对美国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我们自己也不搞贸易保护主义。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您对中国知识产权环境有什么看法?

  张云才:我对中国的知识产权环境非常有信心。一是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党中央、国务院强调, 中国要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一定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是坚定不移的,并不是因为西方、美国打压而被迫采取的措施。去年,美国又将中国列入“重点观察”黑名单,已经连续五年了。当然,对这个黑名单我们是不认可的,但是,确实值得我们反思,我们不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同时也要敢于在国际社会上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二是要加大对中介组织的扶持力度,加快培养一大批能帮助中国企业在海外知识产权维权诉讼中取得成功的高素质法律人才。江苏盐城捷康公司敢于应对“337”调查并胜诉三氯蔗糖调查案,打赢了“337”官司,就是很好的例证。相信通过一系列措施,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战略中,不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也不怕别人告我们,要敢于应诉,善于胜诉。